募穴詳解
募穴,又稱腹募,為中醫經穴分類之一,指臟腑之氣直接匯聚於胸腹部的特定穴位。募穴與背俞穴同屬臟腑經氣輸注之要處,然二者分布位置有別:募穴多位於胸腹部,屬陰;背俞穴則分布於背部膀胱經,屬陽。此二者相互呼應,臨床常配伍應用,稱「俞募配穴」,共調臟腑氣機。
募穴與臟腑對應
十二募穴對應六臟六腑(含心包),其定位與功能如下:
肺之募穴:中府
位置:胸前壁外上方,平第一肋間隙,距前正中線6寸。
主治:咳嗽、氣喘、胸痛等肺系病證。
心之募穴:巨闕
位置: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上6寸。
主治:心悸、胸悶、胃痛、癲狂等心胃疾患。
肝之募穴:期門
位置:胸部,乳頭直下,第六肋間隙。
主治:脅痛、腹脹、嘔吐、鬱證等肝氣鬱結之症。
脾之募穴:章門
位置:側腹部,第十一肋游離端下方。
主治:腹脹、泄瀉、痞塊等脾胃虛弱或氣滯之證。
腎之募穴:京門
位置:側腰部,第十二肋骨游離端下方。
主治:腰痛、水腫、小便不利等腎氣不化之症。
心包之募穴:羶中
位置:胸部前正中線上,平第四肋間。
主治:胸痹、心悸、乳少等氣機不暢之證。
胃之募穴:中脘
位置: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上4寸。
主治:胃痛、嘔吐、食積等脾胃失和之疾。
膽之募穴:日月
位置:上腹部,乳頭直下,第七肋間隙。
主治:脅痛、黃疸、嘔吐苦水等膽腑病證。
大腸之募穴:天樞
位置:腹部,臍中旁開2寸。
主治:腹痛、便秘、泄瀉等腸腑氣機紊亂之症。
膀胱之募穴:中極
位置: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下4寸。
主治:小便不利、遺尿、婦科經帶病證。
小腸之募穴:關元
位置: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下3寸。
主治:虛勞、遺精、陽痿、下元虛冷等症。
三焦之募穴:石門
位置:下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下2寸。
主治:水腫、小便不利、崩漏等三焦氣化失司之證。
募穴的臨床意義
診斷作用 募穴為臟腑氣血盛衰之外候,按壓可察病變。如《太平聖惠方》載:「募中府隱隱而痛者,肺疸也;上肉微起者,肺癰也。」提示通過募穴的異常反應(如壓痛、結節)可輔助判斷臟腑病位與性質。
治療作用
單穴應用:針灸或按摩募穴可調節相應臟腑功能,如胃痛取中脘、泄瀉針天樞。
俞募配穴:結合背俞穴(如肺俞配中府)以增強療效,適用於慢性內臟疾病,體現「陰陽相引」之治則。
理論基礎 募穴之效源自《內經》「陽病治陰」思想,如《素問·奇病論》言膽病「治之以膽募俞」,強調胸腹部募穴對陽性病證(如腑病、熱證)的調節作用。
募穴作為臟腑經氣結聚之門戶,其應用貫穿中醫診斷與治療,尤重於實證、腑病及氣機失調之證,為臨床調治內科雜病之要穴。